航铁集团校企合作中核心关键存在的个别问题好好纠正,力行升级改造

 校企合作模式是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和特色的核心关键,目前航铁集团校企合作模式中从理论观念到实践行动都存在着个别问题,力行升级改造,团队奋战做好补漏

 1.政策因素

 一是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上不够完善,一旦出现知识产权或其他纠纷,校企双方就没有相应的法律措施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使得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

 二是高职高专和各类应用型院校一般是市属院校,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专能型人才,其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通过开展职前职后培训来实现,其校企合作侧重于教学实践过程。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热门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各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这类合作的目的是使得高职及应用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性和社会适应性,满足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对于技术人才的需要。

 2.观念因素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封闭式的办学格局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突破,不少高校领导在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意义认识仍然不到位,有的还担心同企业合作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意识。学校行政人员同时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对待教师兼职的问题态度不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教师将部分工作时间用于校企合作存在思想上的顾虑,担心这种现象会导致管理混乱,阻碍了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用于企业实践。

3.体制因素

 一是传统上我国高校内部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相互隔绝现象,导致现行的人才培养体制无法形成合力,客观上造成了社会需求与专业、学科的脱节,并进一步反映到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使高等学校失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性。

 二是科研体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往往局限在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中,同时课题或与个人利益等挂钩,使得资源分配很不合理。另外高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科研的前期选题、申报等进行一整套的管理,但是不仅缺乏后期的结题验收与科学评估,还缺乏与企业开展研究成果鉴定以后的各种开发、推广、应用、合作的保障制度和措施,而这些恰恰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从而导致不少研究成果束之高阁,或使校企合作不能有效地开展。

 4.文化因素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用高校的科学技术为企业的生产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文化差异,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展。我国高校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在研究成果产生方面表现为研究周期长、研究成本高、成功风险高、利益观念淡漠;而企业文化是以追逐利润为核心的,在技术需求方面具体表现为要求见效快、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这样的文化观念差异从根本上制约了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