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铁集团有限公司节假日文化课:清明节带柳的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我国清明节有戴柳的习俗,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的,也有将嫩柳枝结成花朵而插于发髻的,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发髻的。清明节的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民间谚语有: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这说明,在古人眼里戴柳也有辟邪的作用,清明戴柳之俗在各地都很常见。柳是寒食节的象征之物,但有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的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发展到后来,人们就干脆把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的人,于此日戴柳,即为成年标志。
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的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了象征青春的意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还叫踏春、探春、寻春等。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风俗日益兴盛。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